教研室主任:井维华 执笔人:王晓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课程编号:051006
英文名称:Statistics for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72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
学 分:4学分
开设专业:心理学、教育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051003)、高等数学(051001)、计算机文化基础(170001)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并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奠定必备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是进一步学习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测量学等课程的前提。该课程的任务是通过统计学原理的介绍,方法的具体应用,以及学生自己实践练习的结合,使学生系统掌握统计学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理解统计分析的基本思路,提高学生对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所获得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能力以及科学推论能力,并最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质,促进其相关学科的学习。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系统掌握统计学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理解统计分析的基本思路。
2.掌握正确的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的方法,灵活运用描述统计对数据资料进行基本统计分析;
3.熟悉各种推断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能够正确的选择和应用各种方法,并对统计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4.能够自己进行基本的实践研究收集数据,并做出统计分析和解释。
5.了解必要的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包括现行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统计方法在心理与教育科学中的作用
1.理解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定义;
2.了解心理与教育统计的性质、特点;
3.了解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第二节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内容
1.了解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的涵义;
2.理解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实验设计方法;
3.掌握心理与教育统计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发展
1.了解统计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心理与教育统计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第四节心理与教育统计基础概念
1.掌握数据划分的依据与类型;
2.理解随机现象及随机变量的概念;
3.理解总体、样本、个体、次数、频次、概率、参数等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法则。
第二章统计图表
第一节数据的初步整理
1.了解数据排序、统计分组的定义及相关注意事项;
2.掌握统计表、统计图的相关构造并能够实际应用。
第二节次数分布表
1.理解次数分布的概念,次数分布表通常的表达方式;
2.掌握全距、组限、组中值、累加次数的算法;
3.掌握简单次数分布表、分组次数分布表与累加次数分布表的编制并能够实际应用。
第三节次数分布图
1.了解直方图、次数多边行图、累加次数分布图的概念;
2.掌握多种次数分布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够针对不同数据灵活运用;
3.理解累加曲线的概念及其种类。
第四节其他类型的统计图表
1.了解其他类型统计表(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的涵义;
2.掌握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的编制并能够实际应用;
3.了解其他类型统计图(散点图、线形图、条形图、圆形图)的涵义;
4.掌握散点图、线形图、条形图、圆形图的编制并具体运用。
第三章集中量数
第一节算数平均数
1.掌握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公式与符号表达;
2.理解算数平均数的特点、意义及其优缺点;
3.理解算术平均数的应用原则。
第二节中数与众数
1.了解中数、众数的概念;
2.掌握众数、中数的基本计算公式并正确求其值;
3.理解中数和众数的优缺点与应用条件;
4.理解平均数和中数、众数的关系。
第三节其他集中量数
1.了解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的定义;
2.掌握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求其值;
3.理解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的应用条件。
第四章差异量数
第一节全距与百分位差
1.了解全距、百分位差、四分位差的涵义;
2.理解百分位数、百分等级分数的涵义;
3.掌握百分位差、四分位差、百分位数、百分等级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运用计算其值。
第二节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
1.了解动差体系的概念;
2.掌握平均差的计算公式与符号表达,总体方差与总体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与符号表达,样本方差与样本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与符号表达;
3.理解方差与标准差的性质和意义;
4.掌握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差、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总体方差与总体标准差、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样本方差与样本标准差、应用标准差的性质确定一组新数据的标准差、应用差异系数评价两组数据的相对差异程度。
第三节标准差的应用
1.理解差异系数、标准分数的涵义;
2.掌握差异系数、标准分数的计算公式并灵活应用;
3.理解标准分数的性质及优点;
4.了解异常数的取舍。
第四节差异量数的选用
1.理解优良差异量数备用的标准;
2.了解各种差异量数的关系及优缺点;
3.掌握差异量数选择的运用。
第五章相关关系
第一节相关、相关系数与散点图
1.理解相关的涵义及类别;
2.掌握相关系数的概念、符号表示及其相关系数的意义;
3.掌握散点图的涵义及并对相关系数做出准确的解释。
第二节积差相关
1.理解极差相关的涵义及适用条件;
2.掌握极差相关的基本公式并灵活运用;
3.了解计算极差相关系数的其他方法(如减差法、加差法);
4.掌握求平均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合并)的计算方法并灵活运用。
第三节等级相关
1.了解斯皮尔曼等级相关、肯德尔等级系数的涵义及适用条件;
2.掌握皮尔曼等级相关、肯德尔等级系数(肯德尔W系数、肯德尔U系数)的基本公式并灵活运用;
3. 理解积差相关与等级相关的应用条件。
第四节质与量相关
1.理解点二列相关、二列相关、多列相关的涵义;
2.理解点二列相关、二列相关、多列相关的适用条件;
3.掌握点二列相关的公式,二列相关的公式,多列相关的公式并具体运用。
第五节品质相关
1.了解四分相关、ø系数、列联表相关的涵义及适用条件;
2.掌握四分相关、ø系数、列联表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并灵活应用。
第六节相关系数的选用与解释
1.掌握针对不同数据类型选用不同相关系数的方法;
2.了解相关系数的意义及对数据做出正确的解释与评价。
第六章概率分布
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概念
1.理解概率的概念及其类别;
2.了解概率的基本性质;
3.理解概率的加法定理、乘法定理;
4.掌握概率的不同分布类型并能够进行区分。
第二节正态分布
1.理解正态分布的概念及其特征;
2.了解正态分布的编制并灵活使用;
3.掌握等级评定、测验中的难易度、测验分数正态化分布的使用;
4.掌握正态分布曲线下概率面积的查表计算,正态分布的实际应用。
第三节二项分布
1.理解二项分布的定义以及运用条件;
2.掌握二项分布的相关性质;
3.掌握二项分布的公式并正确运用。
第四节样本分布
1.理解正态分布与渐正态分布的区别;
2.掌握标准正态分布及其与一般正态分布的转换关系,几种抽样分布(如t分布、F分布等)。
第七章参数估计
第一节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
1.了解点估计的定义;
2.了解良好估计量的标准;
3.理解区间估计、置信区间、显著性水平的定义及三者间的关系;
4.掌握区间估计的计算原理。
第二节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1.理解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步骤;
2.掌握总体平均数的区间估计公式并灵活运用。
第三节标准差与方差的区间估计
1.掌握标准差的区间估计公式、方差的区间公式并能灵活应用;
2.掌握总体方差之比的区间估计计算方法。
第四节相关系数的区间估计
1.理解积差相关系数的抽样分布;
2.掌握积差相关系数的区间估计、等级相关系数的区间估计计算方法。
第五节比率及比率差异的区间估计
1.理解比率的样本分布及相关公式;
2.掌握比率的区间估计的计算方法;
3.掌握比率差异的区间估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第八章假设检验
第一节假设检验的原理
1.了解假设与假设检验的概念;
2.理解假设检验的原理以及两类错误的概念;
3.掌握两类错误的关系及统计检验力与两类错误的联系;
3.掌握假设检验中的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方法以及假设检验的步骤并能够熟练运用;
第二节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1.理解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的涵义;
2.掌握在不同情况下(总体是否正态分布、方差是否知晓),平均数显著性检验的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
第三节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1.理解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的涵义;
2.掌握在不同情况下(总体分布情况、总体方差情况、样本情况),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法并能够灵活、熟练应用。
第四节方差的差异检验
1. 了解方差齐性检验的概念;
2.理解样本方差和总体方差的差异检验的关系;
3.掌握在不同情况下(独立样本、相关样本)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法。
第五节相关系数的差异性检验
1.掌握在不同情况下(总体相关系数是否为零),积差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差异方法;
2.理解点二列相关系数、二列相关系数、多列相关系数、等级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方法;
3.掌握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法并能够具体应用。
第六节比率的显著性检验
1.理解比率显著性检验的原理;
2.掌握比率显著性检验的方法;
3.掌握在不同情况下(独立样本、相关样本),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
第九章方差分析
第一节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1.了解方差分析的概念、总离差平方和的概念、组内离差平方和的概念、组间离差平方和的概念、组间均方的概念、组内均方的概念、总均方的概念以及F值的计算公式;
2.掌握方差分析的原理及正确计算相关公式;
3.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条件;
4.掌握方差分析中的方差齐性检验的过程与计算公式;
5.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过程及步骤并能够熟练运用。
第二节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1.理解方差分析的概念及相关实验设计;
2.掌握完全随机化设计(单因素)的方差分析过程并能够灵活运用;
3.掌握用样本统计量进行方差分析的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第三节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1.理解随机区组设计的概念及相关实验设计;
2..理解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单因素)的设计原则;
3.掌握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的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第四节事后检验
1.了解事后检验的概念;
2.理解运用N-K法进行多个平均数的多重比较以及方差齐性检验的方法并能够运用。
第十章χ²检验
第一节χ²检验的原理
1.了解理论次数和期望次数的概念;
2.理解χ²检验的假设原理;
3.掌握χ²检验的不同类别;
4.掌握χ²检验的基本公式以及期望次数的计算;
5.理解χ²检验的取样设计。
第二节配合度检验
1.了解配合度检验的概念;
2.理解配合度检验的统计假设原理以及自由度、理论次数的计算;
3.掌握配合度检验的显著性检验应用;
4.理解连续性变量分布的吻合性检验方法;
5.理解比率或百分数的配合度检验方法;
6.理解二项分类地配合度检验与比率显著性检验的一致性;
7.掌握χ²的连续性校正的条件与检验方法。
第三节独立性检验
1.了解独立性检验的概念及使用条件;
2.掌握独立性检验的自由度、理论次数的计算;
3.掌握独立性检验的具体方法;
4.掌握2×2列联表下的χ2检验的专用公式及其校正公式;
5.掌握R×C列联表下的χ2检验的公式;
6.理解多重列联表分析的使用条件。
第四节同质性检验与数据的合并
1.了解同质性检验的概念及使用条件;
2.掌握单因素分类数据的同质性检验的具体方法并灵活运用;
3.掌握列联表形式的同质性检验的具体方法并能够熟练应用;
4.理解不同计数数据的合并方法。
第十一章非参数检验
第一节非参数检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1.了解非参数检验的概念;
2.理解非参数检验的特点。
第二节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1.了解轶统计量的概念;
2.理解用秩和检验法进行非参数检验的使用条件以及计算过程;
3.理解用中数检验法进行非参数检验的使用条件以及计算过程。
第三节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
1.掌握用符号检验法进行非参数检验的使用条件以及计算过程;
2.掌握用符号等级检验法进行非参数检验的使用条件以及计算过程。
第四节等级方差分析方法
1.理解用克-瓦氏单项反差分析进行非参数检验的使用条件以及计算过程;
2.理解用弗里德曼两因素等级反差分析进行非参数检验的使用条件以及计算过程。
第十二章线性回归
第一节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
1.了解线性回归的概念;
2.理解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关系;
3.理解回归系数与回归模型的关系;
4.掌握回归模型建立的方法;
5.了解回归系数与相关系数的关系;
6.理解线性回归的基本假设。
第二节回归模型的检验与估计
1.掌握回归模型的有效性检验方法;
2.掌握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的具体方法;
3. 理解回归方程有效性高低的指标——决定系数r²的意义。
第三节回归方法的应用
1.掌握用样本回归方法进行预测或估计的具体方法;
2.理解真值的预测区间的方法。
第十三章多变量统计分析简介
第一节多因素方差分析
1.理解因素和水平,交互作用和主效应的概念;
2.掌握因素和水平,交互作用和主效应的计算并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3.掌握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原理并能够灵活运用,事后比较。
第二节多重线性回归
1.掌握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数学模型;
2.掌握多重线性回归方程的检验;
3.掌握多重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过程;
4.理解多重线性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的选择;
5.理解多重线性回归的基本假设。
第三节因子分析
1.了解因子分析的类别;
2.掌握因子分析的功用及应用;
3.掌握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模型和条件以及因子分析的数学原理和过程。
第十四章抽样原理及方法
第一节抽样的意义与原理
1.了解抽样调查研究的特点和作用;
2.掌握抽样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随机抽样方法
1.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随机抽样、两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
2.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随机抽样、两阶段随机抽样的优缺点。
第三节样本容量确定
1.理解确定样本容量的意义和应考虑的因素;
2.掌握用公式计算样本容量、查表确定样本容量的具体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四、学时分配
五、考核说明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以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兼举。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占20%—30%,期末成绩占70%—80%。
六、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一)主要教材
1. 张厚粲著《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张敏强著《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
1.车宏生,王爱平,卞冉著《心理与社会研究统计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邓铸,朱晓红著《心理统计学与SPSS应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丁国盛,李涛著《SPSS统计教程——从研究设计到数据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4.科恩著,高定国等译《心理统计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 王孝玲著《教育统计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 辛涛著《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 甘怡群著《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Riccardo Russo,Statistic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Psychology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