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教育学院举行2022届博士毕业生学术生活经验分享会

【点击量: | 发布日期:2022-06-19】

教育学院讯(通讯员:刘昱宏)6月18日上午,博士的修行之道——教育学院2022届博士毕业生学术生活经验分享会于学院101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分享会借助腾讯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分享会的主讲人为2022届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七位博士生:任祥华(教育领导与管理)、于家杰(教育领导与管理)、刘丙利(教育领导与管理)、李春迪(教育领导与管理)、刘永(教育领导与管理)、姬晓灿(学校课程与教学)、夏小娜(教育技术学)。出席本次分享会的嘉宾有: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唐爱民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亭亭老师,教育学院博士培养办公室秘书刘昱宏老师及部分教师代表。教育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张雨晴主持分享会,学院百余名博士研究生现场或通过腾讯会议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伊始,院长唐爱民教授发表致辞,首先向七位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博士毕业生表示祝贺,并阐明举办本次分享会的宗旨,希望通过博士毕业生学术生活经验的分享,激发广大在读博士生的研究热情,传承和创新学术经验,成为学业成长与学术发展的青年才俊。



任祥华博士以“教育博士学位论文撰写的反思与建议”为主题,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建议论文选题应来源于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实践中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严谨的理论框架、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在写作过程中,制定阶段性目标,进行大量阅读,精心写作。



于家杰博士以“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读博之心路历程”为主题进行分享。他围绕“尊师重傅,做好传承”;“坚守寂寞,学会独处”;“提前布局,重在坚持”三个话题,分享了读博期间的心路历程与深切感悟。



刘丙利博士以“尊严·学术·生活”为主题,从四个方面阐述自己读博期间的感悟:对博士这一身份要有崇高信仰;要尊师重教,把握碎片时间,善于突破自我;热爱学术,在进行学术创作时要注重全面、深入、创新;熟练掌握思辨、实证的研究方法。



李春迪博士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为主题,结合自身经历,饱含深情地分享了读博生涯的点点滴滴,总结出要以梦想为动力,执着于学术;要保持本心,明确目标;要合理制定计划,坚定执行计划。



刘永博士分享的主题是“博士生活反思”。他认为要挖掘专业课程的巨大价值,积极参加课程讨论,认真对待课程作业;认识到学术导师的关键作用,主动与导师进行沟通交流;确立学术志趣时要有敏锐嗅觉和坚定选择;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认真整理笔记,提炼学术问题。



姬晓灿博士分享的主题是“晓风催我挂帆行——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困境与突围”。她分享了5篇学术论文的选题历程,基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围绕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这一话题,从高考、课改、教学、科研四个角度进行探索与突破。在阅读方面,她认为除期刊外,还要阅读专业书籍、教育理论书籍、经典书籍。



夏小娜博士以“走进空气稀薄地带——读博的几点心得”为主题,分享了如何挖掘研究问题、探索学习方法。她认为好的研究问题是急需解决的、被关注的、有一定难度和可行性的、有兴趣的、有思路的、有一定风险但有潜力解决的;好的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要具备实施时感到很美好、不太累、能顶住、高效率、勤思考五个要素。

七位博士研究生分享完毕后,院长唐爱民教授对他们的发言逐一作了精彩点评。他希望每一位博士生都要对博士身份心存敬畏,对学术研究保持热爱,博士毕业仅是起点,学术研究不能止步;要熟练掌握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具有客观性,对教育博士而言,运用实证研究能更精准地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象;要注重学术的积累性,将学术融入到生活中,积极归纳整理学习研讨中遇到的困惑,从中选择研究主题,做在平时,研在平时。

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亭亭总结发言。她首先感谢作为培养单位负责人和博士生导师的唐爱民教授对博士培养的大力支持和辛苦付出,感谢七位博士毕业生能结合自己的经历,真诚地、毫无保留地分享博士修行道路上的所思、所感和所悟。同时,她希望各位正在博士道路上修行的博士生们要积极借鉴博士毕业生们的宝贵经验,继承、发展和创新,成就自己的学术人生。最后,刘亭亭满怀深情与期待,向博士毕业生们表达了真挚的祝福。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既展现了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又以具身反思的方式向在读博士生分享了博士生的治学之道,在博士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供稿审核:刘亭亭

编辑审核:孙  超

终审:孙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