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教育活动 > 正文

关爱学生与自我成长——教育学院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座谈会

【点击量: | 发布日期:2019-11-04】


20191024日上午,教育学院101会议室举办了学院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座谈会。学院党政领导、近年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以及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

座谈会围绕“关爱学生和自我成长”这个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徐瑞副院长作为主管本科教学的学院领导,同时也作为老教师的代表,阐述了师德的重要性,分析了关爱学生和自我成长的相辅相成关系。徐瑞院长特别从师德的专业性强调,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的重要性。他说,就像做不好饭的厨师不是好厨师一样,上不好课的老师也不是好老师,甚至可以说,作为一名老师,上不好课就是不道德的。张奎明副院长从专业理论的角度强调师德的人格化特征。他认为师德要求教师是一名好人,作为好人,要爱国守法,要自觉抵制各种“反社会”现象,要理解到“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为国家发展服务”的应有之义,关爱学生就要正面引导学生的发展。张院长特别强调德国思想家洪堡通过科研培养人的思想,作为大学老师,老师们要意识到自己的另一种身份:研究者。何文广副院长认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是立足职业生涯的根本。作为心理学研究者,何院长从情感的维度出发特别强调师德的自律性与自觉性,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要自觉地践行师德的各项基本原则与具体要求。工会委员亓校盛老师谈了一点自己的读书体会。康德在《道德的形而上学原理》中强调道德行为的本质在其动机——善心,也就是说一种行为之所以是道德行为,其根本并不在于行为本身及其产生的效果而在于其动机。动机在于人心,别人是无法直接窥测或揣度的,而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又只能是行为及其效果。这里面存在一个无法克服的悖论:道德行为的判断标准不能切中其本质。按照康德的思路,人们如果想从动机的角度断定他人的行为,那就冒充了上帝,进而会为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这种悖论在本质上是由人的有限性决定的,人必须接受这种悖论,不要被外在的道德标签绑架,谨慎地进行道德评判以及自我反思,才能促进自我和他人的道德成长,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从康德的思路出发,作为大学老师,关爱学生,就是时时刻刻无条件地对学生怀着一颗善意的心,一颗理解的心。可以说,关爱学生,既是大学老师自我道德成长的起点也是其成长的土壤。

唐爱民院长强调作为大学老师首要的是做到“自我放心”,也就是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的职业,用善的力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唐院长还强调,作为青年老师要尊重老教师,要主动向老教师问教,学习老教师们的宝贵经验,自觉追求在课堂上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让自己的课堂深入浅出,受学生的喜爱。孙俊华书记对座谈会做了总结性发言,既结合他自身的经历谈了作为一名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也结合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强调了教师作为个体,也应该意识到自身对国家、社会和职业的使命感,自觉地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践行“四有好老师”的标准。

最后,学院领导代表工会向青年教师表达了慰问和希望,希望老师们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融入学校和学院的发展。